他们或以为推崇儒家文化可能会导致政治、意识形态的倒退。
且《春秋》记亳社(《公羊》作蒲社)灾在哀公四年,去殷商之亡已六百余年(姑据《通鉴外纪》),…·,·亳社犹有作用,是甚可注意之事实。有大丧的人家,孝子是应该昏迷不复自知礼了,所以必须有专家相导,这正是儒的衣食之端。
但此外十几节,如云: 爱其死以有待也,养其身以有为也。《史记》节取《左传》与《公羊传》,作这样的记载: 鲁哀公十四年春,狩大野,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,以为不祥。这可见县子大概也是孔子的一个大弟子(《史记·仲尼弟子传》有县成,字子祺。进一步的说法,仁就是要尽人道,做到一个理想的人样子,这个理想的人样子也有浅深不同的说法: 樊迟问仁,子曰,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:虽之夷狄,不可弃也。《论语》记那个仪封人说: 二三子何患于丧(丧是失位,是不得意)乎?天下之无道也久矣。
周公是周帝国的一个最伟大的创始者,东方的征服可说全是周公的大功。他们看准了这种柔道也正是一种强道。试看老子说吾无以名之,强名之,可见他用名词的困难。
人生人死,而人名常在。所以他既说: 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,却又没干涉的本领,越干涉越弄糟了,故挑起一种反动,主张放任无为。人类见日月运行,雷电风雨,自然生惊疑心。
只有消极的软工夫,可以抵抗强暴。所以老子所说的无与道简直是一样的。
天降丧乱,降此蟊贼(《桑柔》)。他说: 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老子说:天地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如今说他的根本观念是什么。
沌沌兮,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上文说老子名耳,字聃,姓李氏,何以又称老子呢?依我看来,那些生而皓首,故称老子的话,固不足信(此出《神仙传》,谢无量《中国哲学史》用之)。这是无名一个观念的实际应用。一是主张极端放任无为的政策。
他说: 大道废,有仁义。这两种解说,都可通,但我们现今没有凭据,不能必定那一说是的。
小国不能自保,大国又争霸权不肯相下。老子说: 三十辐,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
……不尚贤,使民不争。其实这两篇所说,虽偶有好的,大半多浅陋之言。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,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。后来有象有信,然后可立名字,故说有名万物之母。老子何以如此反对知识呢?大概他推想当时社会国家种种罪恶的根原,都由于多欲。故老子说: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
他说: 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虽然看不见,听不着,摸不到,但不是完全没有形状的。
宇宙之间,自有司杀者杀,故强梁的总不得好死。一、老子略传 老子的事迹,已不可考。
这仁字有两种说法:第一,仁是慈爱的意思。择其特异之物德,故谓之精。
万物相争相杀,人类相争相杀,便是天道无知的证据。遂任名以号物,则失治之母也。这个恍惚,先是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故说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。……罪莫大于可欲(孙诒让按,《韩诗外传》引可欲作多欲)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
故太上,下知有之,是说政府完全放任无为,百姓的心里只觉得有个政府的存在罢了。所以说: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
八、人生哲学 老子的人生哲学(旧称伦理学,殊未当)和他的政治哲学相同,也只是要人无知无欲。我以为老子之称,大概不出两种解说:(一)老或是字。
天降丧乱,饥馑荐臻(《云汉》),是天能作威作福。夫代大匠斵者,希有不伤其手者矣。
楚庄王不能奈何那肉袒出迎的郑伯,也是这个道理。无欲,自然没有一切罪恶了。故老子说: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。
要人知道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与之争。人所以能知物,只为每物有一些精纯的物德,最足代表那物的本性(《说文》):精,择也。
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
澹兮其若海,飂飂兮若无止。那个时代是一个兵祸连年的时代。